北京研发工业物联网平台系统:成本与做法?多少钱左右怎么做?

北京研发工业物联网平台系统:成本与做法

一、工业物联网平台系统概述

北京研发工业物联网平台系统:成本与做法?多少钱左右怎么做?

工业物联网平台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,旨在将工业环境中的设备、传感器、人员等要素通过网络连接起来,实现数据的采集、传输、分析和应用,从而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、质量和智能化水平。

(一)功能需求
1. 设备连接与管理
– 要能够兼容多种工业设备的通信协议,如Modbus、OPC – UA等,确保不同厂商、不同型号的设备可以接入平台。这需要开发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或者采用协议转换网关等设备。
– 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,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(开机、关机、故障等)、运行参数(温度、压力、转速等),并且能够远程控制设备的启动、停止等操作。
2. 数据采集与处理
– 从连接的设备和传感器中采集海量的数据,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(如设备的运行参数数值)和非结构化数据(如设备的故障报警日志、图像数据等)。
–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、转换等预处理操作,去除噪声数据、纠正错误数据,将数据统一成适合分析的格式。
3.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
– 运用数据分析算法,如机器学习算法(聚类分析用于设备故障分类、回归分析用于预测设备的性能指标等),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价值。
–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,例如优化生产计划、提前预测设备故障以安排维修等。
4. 安全与可靠性
– 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,采用加密技术防止数据泄露,同时建立用户认证和授权体系,确保只有合法用户可以访问平台的相应功能和数据。
– 平台要具备高可靠性,采用冗余设计,确保在部分组件故障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。

二、成本分析

(一)人力成本
1. 研发团队组建
– 架构师:负责整个工业物联网平台系统的架构设计,需要有丰富的物联网、云计算、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的经验。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,资深架构师的月薪可能在3 – 5万元左右,项目周期如果为1 – 2年,这部分成本会比较高。
– 软件工程师:包括前端开发工程师、后端开发工程师等。前端开发工程师负责平台的用户界面开发,月薪大概在1.5 – 3万元;后端开发工程师负责平台的业务逻辑处理、数据存储等功能开发,月薪也在1.5 – 3万元左右。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,可能需要5 – 10名软件工程师,这部分人力成本在项目开发周期内是一个较大的开支。
– 测试工程师:负责对平台进行功能测试、性能测试等。测试工程师的月薪在1 – 2万元左右,项目中一般需要2 – 3名测试工程师。
– 算法工程师(如果涉及复杂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):算法工程师专注于数据挖掘、机器学习算法的开发和优化。他们的月薪可能在2 – 4万元左右,根据项目对数据分析功能的要求,可能需要1 – 3名算法工程师。
2. 项目管理成本
– 需要配备项目经理来协调项目的进度、资源分配等工作。项目经理的月薪大概在2 – 4万元左右,项目周期内这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人力成本。

(二)硬件成本
1. 服务器与存储设备
– 如果采用自建服务器的方式,需要购买高性能的服务器,根据平台的规模和预计处理的数据量,初期可能需要投入10 – 50万元购买服务器设备。同时,还需要大容量的存储设备(如磁盘阵列)来存储海量的工业数据,存储设备的成本可能在5 – 20万元左右。
– 如果选择云服务提供商,成本会根据使用的计算资源、存储资源和网络带宽等进行计费。例如,使用阿里云或腾讯云的服务器和存储服务,每个月的费用可能在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,具体取决于资源的使用量。
2. 网络设备
– 工业物联网平台需要稳定的网络连接,包括路由器、交换机等网络设备。这些设备的成本可能在2 – 10万元左右,还需要考虑网络带宽的租赁费用,根据带宽需求不同,每年的费用可能在数千元到数万元。
3. 传感器与设备接入网关(如果需要自行研发或适配特殊设备)
– 对于一些特殊的工业设备,可能需要开发定制的传感器或者设备接入网关。传感器的成本根据类型和精度不同差异很大,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;设备接入网关的研发成本可能在5 – 20万元左右,包括硬件开发和软件开发成本。

(三)软件成本
1. 开发工具与软件许可证
– 开发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开发工具,如集成开发环境(IDE)、代码管理工具(如Gitlab)等。这些工具可能需要购买商业许可证,成本可能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。
– 如果使用一些商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(如Oracle数据库),还需要支付软件许可证费用,根据用户数量和功能需求,费用可能在几十万元不等。不过,也可以选择开源的数据库系统,如MySQL或PostgreSQL,来降低这部分成本。
2. 云计算服务(如果采用云平台)
– 除了硬件资源的云服务费用,一些云平台还提供特定的物联网服务,如物联网平台中间件、设备管理服务等。这些服务的费用根据使用情况而定,可能每个月需要额外支付几千元到数万元。

(四)运维成本
1. 系统运维人员
– 在平台上线后,需要运维人员来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。运维人员的月薪在1 – 2万元左右,根据平台的规模和复杂度,可能需要1 – 3名运维人员。
2. 设备更新与维护
–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老化,需要对服务器、网络设备、传感器等进行更新和维护。这部分成本难以准确预估,但每年可能需要预留5 – 10万元的预算。

总体来说,在北京研发一个工业物联网平台系统,如果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项目,前期研发成本可能在200 – 500万元左右,后期的运维成本每年可能在30 – 100万元左右。

三、研发做法

(一)需求调研与规划
1. 深入工业企业调研
– 与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合作,了解他们的生产流程、设备类型、业务需求等。例如,在制造业企业中,重点关注生产线上设备的监控和管理需求;在能源企业中,关注能源设备(如发电机组、变电站设备)的运行优化需求。
– 收集企业对工业物联网平台系统功能、性能、安全等方面的期望,如企业可能要求平台能够实时处理大量设备数据,并且在1 – 2秒内反馈设备的最新状态。
2. 制定平台规划
– 根据调研结果,确定平台的功能模块,如设备连接管理模块、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、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模块等。
– 规划平台的架构,是采用分层架构(如感知层、网络层、平台层、应用层)还是微服务架构,要考虑平台的可扩展性、灵活性和性能要求。例如,微服务架构可以使平台更容易进行功能扩展和升级,但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和运维难度。

(二)技术选型
1. 设备连接技术
– 对于设备连接,根据设备支持的通信协议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。如果大部分设备支持Modbus协议,可以采用开源的Modbus库进行设备接入开发;如果设备类型复杂且需要多种协议转换,可以考虑使用专业的协议转换网关产品,如Anybus的网关。
2. 数据存储技术
– 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数据存储方式。对于结构化的设备运行参数数据,可以选择关系型数据库(如MySQL)进行存储;对于非结构化的日志数据、图像数据等,可以选择NoSQL数据库(如MongoDB)或者对象存储(如阿里云的OSS)。
3. 数据分析技术
– 如果需要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,如统计设备的运行时间、故障次数等,可以使用数据库自带的查询和统计功能。如果要进行复杂的机器学习分析,如设备故障预测,可以选择开源的机器学习框架,如TensorFlow或PyTorch,并且根据业务需求开发相应的算法模型。
4. 平台开发技术
– 对于平台的前端开发,可以选择流行的前端开发框架,如Vue.js或React.js,以实现用户友好的界面交互。后端开发可以采用Java、Python(基于Django或Flask框架)等编程语言,构建稳定的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接口。

(三)开发与测试
1. 模块化开发
– 将平台按照功能模块进行划分,如设备连接模块、数据采集模块等,每个模块由专门的开发团队或开发人员负责。这样可以提高开发效率,并且便于后期的维护和升级。
– 各个模块之间通过定义好的接口进行交互,例如,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接口传递给数据处理模块。
2. 测试策略
– 采用多种测试方法,包括单元测试、集成测试、系统测试和性能测试。单元测试由开发人员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测试,确保模块的功能正确性;集成测试检查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是否正常工作;系统测试从整体上测试平台的功能是否满足需求;性能测试评估平台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响应速度、数据处理能力等指标。

(四)部署与运维
1. 部署方案
– 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基础设施情况选择部署方案。如果企业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并且希望将平台部署在本地,可以采用传统的本地部署方式,将平台软件安装在企业内部的服务器上。如果企业希望降低运维成本并且对安全性要求不是特别高,可以选择云部署方式,将平台部署在云服务提供商(如阿里云、腾讯云)的云平台上。
2. 运维管理
– 建立运维监控体系,实时监控平台的运行状态,包括服务器的资源使用情况(CPU、内存、磁盘等)、网络流量、设备连接状态等。
– 制定运维流程,如故障处理流程、软件升级流程等。当平台出现故障时,运维人员能够按照流程快速定位问题并解决;在需要进行软件升级时,能够在不影响平台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完成升级操作。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8678836968

邮箱: tooaotech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返回顶部